12日,在2014年菠蘿科學獎的科學論壇上,67歲的阿龍﹒切哈諾沃對話76歲的李象益。 張駿 攝
  中新網杭州4月12日電(見習記者 張駿)好奇心是什麼?好奇心會帶領我們去哪兒?在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﹒切哈諾沃(Aaron Ciechanover)和2013年卡林加獎得主李象益看來,生命力的旺盛離不開好奇心。12日,在2014年菠蘿科學獎的科學論壇上,67歲的阿龍﹒切哈諾沃對話76歲的李象益,產生科研與科普間的思想碰撞,共同向好奇心致敬。
  12日,被稱為中國版“搞笑諾貝爾獎”的菠蘿科學獎系列活動之一的“科學論壇”在浙江杭州舉行。這個由浙江省科協支持,浙江省科技館與科技媒體果殼網合力打造的科學獎項,希望通過徵集科學領域內“好笑而嚴肅”的研究成果,與更多的人一起分享科學技術有趣的一面。
  據瞭解,阿龍﹒切哈諾沃是第一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以色列人,2004年與以色列科學家阿夫拉姆﹒赫什科(Avram Hershko)、美國科學家歐文﹒羅斯(Irwin Rose)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(一種蛋白質降解的重要機理),共同獲得當年諾貝爾化學獎。
  而李象益是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,同時也是北京市政府科普顧問和北京大學、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。2013年,他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卡林加獎,以表彰他在科普領域的貢獻。該獎項被譽為科普界的諾貝爾獎,從1952年設立以來,第一次頒發給了中國人。
  12日下午的論壇上,兩位世界級獎項獲得者侃侃而談,李象益更是拿出各色各樣的有趣道具解說繁複難解的科學原理,惹得現場笑聲不斷。
  李象益表示,他與阿龍﹒切哈諾沃一樣,有著長時間的科研經歷,目前他將重心轉移至科普。在他看來,科普與科研同等重要,“科普是要提高公眾和青少年的科學素質,在傳播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到傳播科學方法上,以便於啟發思考和培養創造力,使得每個青少年都能符合時代新人(的要求)。”
  在李象益看來,科普這個有趣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在科學性、知識性、趣味性三方面都做到位,公眾才能夠接受和喜歡,拉一幫孩子在科技館轉一圈僅是低水平科普。“要有創新,要使大家有好奇心,這才是真正的科普。”
  李象益反覆提及好奇心對科普的重要性,“生命力的旺盛是離不開好奇心的,科學家是具有好奇心的長大了的孩子。”他直言,“培養好奇心應該作為科普教育的目標,而不是手段。”
  阿龍﹒切哈諾沃更是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為例來強調好奇心的重要性。當整個科學界都在研究蛋白酶是如何產生的,沒有人關心它們如何是凋亡的,阿龍和他的科學家朋友卻對此充滿好奇,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最終讓全世界大吃一驚,並由此獲得諾貝爾化學獎。
  阿龍﹒切哈諾沃說,電視、冰箱、飛機等現代發明為人類帶來了不可想象的便利,而這些因科學而來的發明都是從好奇心開始的。“我們住在科學的世界里,甚至淹沒在科學的世界里,一定要有好奇心,對我們生活的世界要充滿好奇。”(完)  (原標題:諾獎與卡林加獎得主對話:生命力旺盛離不開好奇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x38ixo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